90后作家系列访谈之陈少侠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

时间: 2015-02-10 12:26    来源: 未知   
   文/张威

  初识陈少侠,我刚读大一。那是四年前,他和某90后作家陷入一场笔战。与那个拥有背景的写作者相比,少侠显得势单力薄,因此笔战过程中他不得不孤军作战。可即便在这种情况下,他依然毫无畏惧,据理力争,颇有勇气。后来又看过一期于他大有争议的电视节目。那是我第一次见过他的容貌。视频中的他过于紧张,说话有些结巴,但是真诚无比,又狂妄自信,答题时候一题落马惹得众怒难平。

  于是我想,这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呢,文字中铮铮傲骨,狂放不羁,有很多观点在我看来略显偏激,但是不乏闪烁思想的光芒。文字之外生活之中,他又是怎样?

  后来到了北京与他见面,亲眼看到他,一如电视中那般,不胖不瘦清秀清癯。那一次在北京喝酒的时候,我带着我的朋友去见他。以为又会听到他那些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言语,以为会出现火爆异常不可收拾的场面。但真正聊起来时,却发现陈少侠说话很慢很温柔,语调低沉十分谦和,这与我们在他文字中的感受完全相反。这种完全相反的差异让人惊奇。

  而关于对他提及的那次电视节目,他说即使再来一次,他的那些话还是要那样说,唯独希望的是不要因为紧张而导致结巴打顿。

  很多人擅长于从个人所偶尔展示出的片面性而给他人标签定性,网络上大部分针对于陈少侠的舆论就是这样。因为一件事一句话去讨厌或者喜欢一个人。他们只是从陈少侠的部分言语就对他进行低劣的辱骂和攻击,甚至连喜欢他的读者,也不一定就能够深刻地理解他。在没见到陈少侠之前,我也只是把他等同于他的文字,以为他就是武侠小说中所描写的那种孤独侠客,负剑行走,嫉恶如仇,一言不合则拔剑相向不死不休。

  我曾试着从他的文本中找寻差异的原因,发现他所出版《假面舞会》分为A、B两面,一面是侠骨,一面是柔情。这让我豁然开朗。我经常见识他的侠骨,也偶尔察觉到他的柔情。写作者大部分时间面临的是孤独,当凝视孤独太久也会逐渐被孤独所吞噬,唯有柔情能使他感触人间温暖,幸免于难,这也是他对待朋友热情如火的重要原因。也正是侠骨另一面的柔情,让他个人本身呈现出与文字相反的风格。

  这也是我为什么喜欢他的小说多过他的杂文的原因。他的小说让我常常感觉到孤独感和失落感,和对冰冷社会人际关系的倦意,让我能感觉到一个“外壳”狂狷骄傲内心敏感脆弱,对生活有着极大渴望的少年。而他的杂文、他的社会行为,就是他的“外壳”,以笨拙的方式不断碰撞这个世界,尽管他的外壳很坚硬,可在世界的碰撞下,依然遍体鳞伤。

  我很喜欢陈少侠的一篇演讲《铁面人和他的假面舞会》,那篇文章里有一句话我记住了,他说忍辱负重是用一个沉重的现在换取一个轻盈的未来。后来他又私下告诉我,他也不知道能不能换取那轻盈的未来。因为,忍辱负重往往意味着被磨去棱角,而可以被磨去棱角的人都不是真正的有棱角的人。真正的有棱角的人只会在与世界的格格不入之中碰伤自己,鲜血淋漓。隐藏自己,装作和他们一样是无比困难的。

  可是,即便鲜血淋漓,那又如何,他还是要这样走下去。我想,这也是少侠和大部分的同龄人不一样的地方。他不懂圆滑世故,不懂讨人喜欢,不懂韬光养晦,甚至不懂曲线救国,不懂以怎样的方式和这个世界相处融洽。

  可即便如此,又如何呢?这依然不妨碍我欣赏他,这个社会中的异类。每当我看到陈少侠和他独特的文字,总会想起王小波那一篇有名的杂文《一只特立独行的猪》。陈少侠不羁的性格,真诚的笑容,特立独行的人格,一定是“猪兄”的知己。

  (作者简介:张威,90后作者,出版作品《理想国》。)

  专访部分

  写作篇:“没有文学,我会死的。”

  问:陈少侠你好,作为90后写作者中少数几个较有名气的写作者,据说卖得还不错。先给我们聊聊你年初出版的中短篇小说集《假面舞会》吧。

  答:这是一本挣扎之书,差不多是在我十六七岁发生车祸后到2012年期间写过的一些作品,差不多可以反应我的整个青春状态,孤独,迷茫,挣扎,呐喊。书中主题也多是与追寻自由快乐有关的东西,书中主角常常与大环境格格不入,他们经历过悲观失望,经历过积极乐观,可不管什么时候他们却不妥协大环境。

  问:你会继续保持一定的中短篇小说创作数量,还是仅仅把它们当作一次热身练笔,以考虑进行更为成熟和浩大的长篇小说创作?

  答:你的这个问题很傻。写作的主要原因是内心需要。无论长篇短篇。

  问:很多人的写作都是从诗歌开始的,我很少看到你的诗歌,请问你平时也会写诗吗?请你简洁地谈论一下诗歌与散文、杂文、小说的区别。

  答:我不写诗。至于区别,我觉得除了小说之外,其他三者都差不多。杂文不说,如果一个文学写作者不写小说,单纯从事诗歌和散文写作,那么有七八成的可能他是欺世盗名,招摇撞骗,骗吃骗喝骗炮的假文艺青年。

  问:最近有写作计划吗?

  答:刚刚完成一个短篇,在尝试写新长篇小说,但时间上一直不充裕。写作是一生的事业,不管现在或是将来,不管贫穷或是富裕,不管欢乐或是痛苦,我想我会一直走下去。黄家驹说,没有音乐,他会死的。我想说,没有文学,我会死的。

  问:你平常会读同龄写作者的书吗?你有没有比较欣赏的同龄写作者?你觉得你与他们最大的不同是什么?

  答:同龄写作者读过一些,但不想对他们做评价。

  问:说一说你在阅读或者写作的过程中遇到过的最烦恼和最感动的事吧?

  答:我写作已经接近十年,我还能记得刚刚写小说的时候,特别激动,特别兴奋。但现在已经没有烦恼也没有感动,更多是一种习惯,就像吃饭喝水呼吸一样自然。

  问:每个写作者都自有自己的写作传承的脉络,或隐或显,你能否为大家展示你自己的脉络,你最喜欢的作家有哪些,他们教会了你哪些写作技巧?

  答:古龙,余华,福克纳,太宰治等等。但其实我的写作受到最大影响是民谣和摇滚乐。我喜欢许巍,窦唯,李志,尧十三,涅槃乐队,老狼,beyond,朴树,二手玫瑰,枪花,声音碎片,麦田守望者,地下婴儿等等。我的青春几乎都是在他们的音乐中度过的。没有摇滚,我想我会更孤独。

  舆论篇:“世界上远没有那么多乐观的人,太多人把麻木当做乐观而已。”

  问:自从你参加《一站到底》之后伴随而来的是大量争议,你是如何看待这些争议的?这些争议对你的写作有影响吗?

  答:没什么好看待的,就是单纯的无奈,但无奈完毕也就随他去吧。如果一定要说有什么影响,就是让我更加鄙视他们,我会好好把这个可笑的时代以及可笑的他们记录下来。

  问:但很多人觉得你太狂了。

  答:我没伤害任何人,因此我的行为他们管不着。当然,我陈少侠,从写作最初的那天起,就注定了和这个世界无法彼此原谅。我随时准备着,千夫所指,万人唾骂,上天把我拥有的都收走。可我还是要坚定地相信,生而为人就该自由,只要在不伤害他人的前提之下。敢说至今为止,我所做的一切从未伤害过谁,问心无愧。就算再来一遍,我还是如此,只是希望别那么紧张。而网上那些人,他们言辞那么恶毒,敢问他们问别人那么多,问自己又有多少?

  问:现在网上有一些90后写作者说要为90后正名,说要正能量,你怎么看。

  答:这些人也够傻逼的,反正我不知道他们满脑子想的什么东西。都什么时代了这是。我也奉劝现在的年轻人,不要整天瞎鸡巴琢磨给什么代言,正名,为你自己所做的一切负责就行了。正能量是个很傻的词,把文学和正能量扯在一起有假崇高的嫌疑。动辄给这带盐那带盐的不是演员就是是那个啥我就不说了,作为新时代新青年真正该做的是只带自己盐,荣辱都是自己的,独立身份,自由思想。

  问:关于别人说你很会炒作,怎么看?

  答:早些年我还会辩解,现在我已经不在乎了。炒作也好,不炒作也罢。澄清了如何?不澄清如何?爱怎么理解就怎么理解。对这个世界我已经无话可说,完全按照自己内心意思来就好。这些年来,我不期待社会给我什么正面评价,也不排斥社会给我什么负面评价。随便吧。

  问:你似乎有些消极。

  答:生命本质是绝望,采取怎样的态度暂且不说。可不管悲观或是乐观,那都是属于“人”的态度,但我看到的大多数人,他们麻木不仁,他们行将就木,他们所做的一切仅仅为了吃饭穿衣睡觉,除此之外呢?人和低级动物的区别是什么?绝对不是吃喝拉撒睡。如果一只猪只是因为没吃饱嚎叫或者吃饱了拜佛,你是不能把他们的那个态度看做是悲观和乐观的。世界上远没有那么多乐观的人,太多人把麻木当做乐观而已。

  生活篇:“走遍万水千山,现在我只想平淡生活。”

  问:这几年的生活如何?走向社会感觉和学校里有什么区别?

  答:马马虎虎,差强人意。换做别人可能就这么安分守己,朝九晚五的生活。以我的资历,完全可以找一份比现在薪水高的多的工作。但我不想这样,把自己变成一个终日为钱东奔西跑的人。我还是在寻找什么是生命的意义。出社会已经接近三年,这个答案我已经找到了,只是我还在犹豫。尽管,我已经很厌倦了现在的生活。

  问:你想要怎样的生活。

  答:做自己想做的事,爱自己最爱的人,远离纷扰人间,自由自在,开开心心,不用看任何人脸色依然能存活下来的生活。

  问:我记得曾经你说过你特别想成名特别想受到千万人注视着的感觉,和你现在这种与世无争的生活是相违背的。

  答:差不多有十年,都是我轰轰烈烈的过去。现在我累了,更愿意相信平平淡淡是我的未来。走遍万水千山,经历过很多事情,我已经厌倦了这愚蠢的世界,现在我只想平淡生活。只要活得开心,能做自己,就是最好的自己。人生也就是几十年,再不为自己活着图个什么?

  问:如果有一天你有五百万,你怎么花?比如捐出来给失学儿童,救灾之类的事情?

  答:不会,因为那是政府的责任。如果有一天,我真的有这么多钱,首先我要自己过好了,之后我会把其中大部分钱拿出来搞一个基金,帮助那些纯粹的人。什么是纯粹的人,就是热爱一件事而愿意为之坚守一生的人,而不是因为这件事能带来的外部价值肯定。这样的人在中国太少太少。

  策划支持:鼎道传媒、80后之窗、许多余画廊书店、卡夫卡独立书店等......


COPYRIGHT@2003-2014 版权所有:天津热线 备案号:津ICP备09005681号